第(2/3)页 伯纳……李明洋很久没见到于东了,这家伙在搞回国,要吃金融电影这块肥肉。 李明洋感觉他搞成了,估计也塌了。 华艺……作为京圈门面,利用明星IP,带领无数老板杀入影视圈。 接下来又要迎合中韩合流,给韩流带路。 光线……在文旅方面的投入和贡献非常大,并且在动画产业的投入上一骑绝尘。 基本上不闹出什么幺蛾子,都会有资本的扶持。 光线就是这样。 李明洋感觉华艺不好搞,只能让内娱三位大爹BAT来收拾华艺。 搜狐倒下,华艺雪崩,乐视暴雷,快播倒下其实是一回事。 挡了BAT的路。 BAT作为内娱最大的资本,三国争霸是三家的内斗。 当他们发现这个对自己有害,就会联合起来爆掉! 然后继续内斗。 发现内斗没意义,没人愿意退场,都太能抗了。 于是就开始制定新的游戏规则,符合大家利益的规则。 第一次影视寒冬,其实就是明星资本太膨胀了,太飘了。 口罩之后,爱优腾又出台了新玩法。 然而悲剧了。 不可抗力的影视寒冬,让内娱成了烂摊子。 内娱过去学香江那套,后来又学好莱坞那套。 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,搞到最后都发展成了自己的特色。 天气之子大爆,他打开了影视工业化的大门。 他曾经想过,制定一套新规则来发展东大影视产业。 最后因为必须离开,无疾而终跑路去了棒子。 然后在棒子,他发现在内地被夸成神的棒子精英幕后,还不如自己的人呢。 他再一次对内娱佩服的五体投地。 为了推卸责任,直接把别人吹成神……这跟本子光速滑跪有什么区别? 用专业的话术蒙蔽业余,把八国联军吹成神,塑造敌军光明伟大。 这都是什么心态? 搁古代,早就被冠上扰乱军心,拉出去斩了。 短剧曾经走上了精品化的道路,最终却无疾而终。 走上了一条由平台工业流水线垄断的路。 短剧本质上不属于内娱,是一群门外汉搞出来的。 就跟毛骗一样。 太优秀了,那以前那些垃圾是怎么来的……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嘛。 李明洋站着拿到金棕榈回国,本来想干一些大事,比如加速影视工业化,加速动画工业化,用自己的影响力携资本,给圈子制定规则…… 上山下山,他看清了一些事情,那就是自己很牛逼,但改变不了圈子。 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……内娱出现太多太多的资本了。 这些资本因金融电影和影视概念股而来,很多资本即便在后来也存在,普通人连他们的影子都看不到。 李明洋甚至见到许多熟悉的名字。 网友批判内娱好多资本家的丑孩子,是人是鬼都想进娱乐圈。 这其实也是系统性的。 内娱太爽了,太好混了,资本太多了,路太多了…… 韩娱能从结构上把一个明星整的死去活来。 内娱是做不到的。 好莱坞从金钱上,让一个明星跪着当狗。 内娱也是做不到的。 明星IP成了资本讲故事最大的筹码,依赖性太大,并且没有替代! 企鹅视频高层会议,吐槽最多的就是明星,大家都是祛魅状态。 开会的时候搁那疯狂吐槽,谁谁在家搞赌场,谁谁在酒店搞Y趴。 谁谁助理是生活助理,管下半身的。 谁谁不好伺候。 谁谁到点下班,一点不敬业。 这时候,李明洋特别喜欢说某某财务,给自己偶像谋福利,有求必应。 某某高层,跟演员的经纪人是多年好友,一起搞粉圈经济。 某某中层,打着剧组招聘,在别墅搞Y趴。 某某高层,和经纪公司铿锵一气,新人睡了个遍。 都踏马一窝黑。 后来就出现了轮岗制度,各种KPI考核,内部举报,内部反腐…… 有用,但不多。 每个高层都有自己的内娱派系,山头太多了。 企鹅视频的问题都解决不了,解决内娱的问题,那不是纯纯胡扯。 内娱后来渐渐演化成了平台、公司、明星三方拉扯。 其中明星是拉扯的核心。 这就导致了,即便是影视寒冬,内娱208的日子过的也是非常非常好,好莱坞明星都是弟弟。 且不说大明星了。 就说三、四线的。 平台A级剧。 男二左右的一般都有房车了,有房车意味着可以有自己的休息空间,拍摄需要等待的时候,艺人上车吹空调,无论冬天夏天,挨冷挨晒的都不是艺人,反 正岗位越低的越晒越冻。 有点名气的艺人,一般都会签保证工作时长的,一天之内不能超过多少个小时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