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章 卧底国子监-《我在诏狱看大门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万达无奈地回头看了杨休羡一眼,心想我这个“老父亲”做得这叫一个心力憔悴,简直都要更年期提前了。

    这孩子要是真的到了中二病爆表的叛逆期,那我可不是要愁死了?

    “他又怎么了?今天不会想要研究炸药了吧?”

    万达一边系着腰带一边打开门。

    “老爷,不好了。小爵爷,小爵爷一早去了,去了……”

    管家冲了进来,差点迎面和万达撞上。

    “去了哪儿?难道一大早就进宫了么?”

    这位进宫可比自己还方便,抱着梅千张的脖子“蹭”地一下就进去了。

    有时候他姐万贞儿突然想儿子了,或是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想要赏给他,也会让梅千张直接带他入宫。

    万澜小小年纪,比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佥事的爹爹都要神出鬼没。万达都已经习以为常了。

    “去了国子监。”

    管家哭丧着脸,掏出一张纸条。

    “什么?”

    万达和已经穿好衣服跨出卧室门槛的杨休羡两人,看着纸条上那几个虽然龙飞凤舞,却还带着些许稚气的大字同时,双双垮下脸。

    ——国子监去也,爹勿念。

    “这不是瞎胡闹么!臭小子就是欠打!这次抓回来,一定要痛殴一顿,你们谁都别劝我,谁劝我都没用!”

    杨休羡无言地看着万达气得一把将纸条撕得粉碎,完了还扔在地上踩了两脚。幼稚的行径和他欠打的便宜儿子相得益彰。

    北京国子监,位于城东崇教坊内,与孔庙毗邻,隶属礼部,乃是大明的最高学府之一。

    现在京师的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,原为北平郡学。永乐十八年,洪武大帝迁都北京,改北平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,与南京应天府国子监遥遥相对,从此开启了大明朝“南北国子监”并举的盛况。

    作为中央帝国的最高学府,两京国子监的生源除了大明国的子民,更有来自东瀛、朝鲜、暹罗、交趾、琉球等域外的学子,巅峰时期有皇皇有数万人之巨,乃是名副其实的天下英才汇集之所。

    昨日万达抱着万澜一路追着记号而来,谁知道最后停在了国子监外的胡同里。记号也就此断了踪迹,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
    不过很快杨休羡带着一群人折了回来,表示他们跟踪那两个内侍到此就找不到人了。

    国子监毕竟是圣人教学之地,不能乱闯,无奈众人只能折返回来找他们两个。

    他们一群人加起来一共七个,有的老,有的小,老的一身道士打扮,年轻的那几个还穿着锦衣卫的官服,走在路上太过打眼。附近偶然路过的生员和老师们都对他们投来了怀疑的目光。

    为了避免打草惊蛇,众人只好将刘铁齿暂时安顿在星海汇的客房中,其他人则回万达的安乐男爵府,继续商量下一步应该如何进行。

    昨晚商议了半天,最后决定由年纪比较适合的汪直,通过“某些手段”以“例监生”的身份潜入学堂,嗣机探听消息,再做打算。

    所谓“例监生”,和凭真才实学被各地府学推举到国子监读书的贡生不同,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“例纳赀入监者”。

    放在六百年后就是富二代花钱买学位入学的那种。

    毕竟万达这张脸虽然看着还行,但是他肚里空空,一手蟹爬字体二十多年毫无进步,恐怕就算是装作“例监生”入学,都难以让人信服。不出几天就能让人赶出来。

    而邱子晋邱学霸,作为当年国子监里的风云人物,恐怕国子监里的那些博士助教们至今还对他念念不忘。他若是进了国子监,那就是优秀毕业生回母校,想低调都低调不起来,更别说趁机查案了。

    看来看去,就只有年方十七,据说前几年在禁中的内书堂里混的还算不错的汪直小友可以“担此重任”了。

    头回跟素素一块查案,就被赋予如此重要的职责,让汪直兴奋了一整晚。

    一早从宫里出来,往男爵府的一路上,他还盘算着跟众人商量,等他入了国子监之后应该如何如何潜伏,如何如何向外头递送消息。

    谁知道刚踏进男爵府大门口,就听闻到阿澜居然一早奔袭国子监的消息。

    即便早就知道这孩子是胡闹惯了的,汪直也一时不知道该摆出什么样的表情来才好了。

    或许我们一开始就是错的。

    汪直心想。

    我们应该支持皇长子做板凳,做椅子,做架子床,甚至亲手盖出一间房子来,反正娘娘一定拍手叫好。

    “昨日那两个人,分别是在奉天殿内伺候的黄三和内染织局的冯一男。我问了东华门守门的侍卫,确认这两人昨日下午申时前后就回了宫,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。今日我出宫的时候,两人也按卯去上值了。”

    男爵府的议事厅内,众人按次坐定,汪直开始叙述昨日回宫后他打听出的消息。

    “内侍虽然不比宫女,可以时不时出宫办事。但是也不能无故外出,他们两个是如何出的宫?”

    邱子晋问道。

    “染织局在京西有个蓝靛厂。那边常年有太监种植蓝草,为宫内生产蓝布。那个姓冯的就是蓝靛厂的监工,每日都可以出宫。至于黄三,是以昨日乃是中元节,想要为家人祈福攘灾之名向奉天殿的大太监求的出宫恩典。大太监念及他前一日在殿上受了惊,就准了他的假。据宫里的小太监说,这两人虽然年纪差的挺多,不过一贯交好,就一起出的宫。”

    “京西蓝靛厂那边,不就是碧霞元君祠么?他们若是要烧香,只在娘娘庙就可以,何必舍近求远,绕那么大的圈子,特意跑到城东隆福寺来?”

    邱子晋问出了症结所在,“这城东的某处,一定有古怪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阿澜怎么办?由着他在国子监胡闹么?”

    “有梅千张跟着,阿澜的安全至少是有保障的。我们原来的计划暂且搁置。改成我最新拟定的计划。”

    万达疲惫地摸了摸脸,长长地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希望阿澜千万别闹得太过分了,国子监不比别处,毕竟是学府啊……

    “这个小孩是哪里来的?这里是学府,又不是给小孩玩乐的地方,哪里容得下毛孩子来撒野?”

    太学门内的琉璃牌坊前,正在各个课堂前巡视的助教毛大勇突然尖叫起来,打破了四周朗朗的读书声。

    听说国子监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孩子,一早正在各个课堂里早读的学子们纷纷放下书本涌了出来,跑到碑亭这儿来看热闹。

    “小孩在哪?男的,女的?”

    “不会吧,国子监门口不是有人看守这么,怎么会有小孩进来?”

    “嘿!还真的有个小孩!”

    这些国子监的监生虽然也不乏三十多乃是四十岁的叔叔辈人物,不过大多数都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人,还都是活泼好动的年纪。

    国子监内学风严谨,平日他们走在走廊里稍微快一点,都要被执掌刑规的“监丞”警告,说有违君子之风,不得行差踏错半步。

    尤其是这位毛助教,平日板正无趣到了极点,不得学生们的喜欢。

    听到他失态的嚎叫声,这些学生们耐不住好奇心,纷纷出来张望。

    果然在左右相对的碑亭前头,见到了一个差不过十岁左右的小男孩。

    来人除了是尽得他亲娘舅真传的皇长子万澜还会有谁。

    今天穿了一身平民儿童打扮,身着粉绿色衣衫,同色长裤,头上梳着两个总角的万澜,此刻正站在毛助教的面前……嚎啕大哭。

    长得好看的小朋友都是男女通吃的,看到这么一个粉团可爱的孩子被毛助教训得不断落下金豆子,都哭到打嗝的可怜模样,学生们纷纷向毛助教投来了责备的眼光。

    “毛助教怎么能这样呢?平日里我辈被您训训就算了,这可只是一个孩子啊,他才多大,你就凶他?”
    第(2/3)页